YE CHANG NEWS
当前位置:咸宁KTV招聘网 > 咸宁热点资讯 > 咸宁励志/美文 >  历代作家对“文气”都十分重视唐代韩愈言“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

历代作家对“文气”都十分重视唐代韩愈言“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

2022-07-19 18:23:50 发布 浏览 285 次

历代作家对“文气”都十分重视,唐代韩愈言:“气盛,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皆宜。”北宋苏辙言:“文者,气之所形。”明代归有光言:“文章,天地之元气。得之者,其气直与天地同流。”清曾国藩则言:“为文全在气盛。”正是因为“文气”的重要作用,古代还普遍存在一种“养气”说,刘勰在《文心雕龙》中专门写有《养气》一篇,认为作者应该“调畅其气”。苏辙认为“文不可以学而能,气可以养而致”。至于其具体培养方法,韩愈、“三苏”、公安派文人等均有独特见解。

什么是风骨?

传统文论的基本概念和术语。“风骨”一词最早出现于汉末,流行于魏晋,本是用来品评人物。如《宋书·武帝纪》称刘裕“风骨奇特”,《南史·蔡撙传》称蔡撙“风骨鲠正”等。后来南朝文人将“风骨”引入文论中用以指文章的风力劲骨,刘勰在《文心雕龙》中作《风骨》一篇,对其进行了专门的论述。刘勰认为,所谓“风”,指文章的情志,要有感动人的力量,写得鲜明而有生气,骏快爽朗;“骨”,则指文章要文辞精练,辞义相称,有条理,挺拔有力。“风骨”便是整体上要求文章有气有劲,气韵生动,风格俊朗。而与刘勰同一时代的谢赫则将“风骨”引入画论,其在《古画品录》中认为“风骨”在画作具体体现为“气韵生动”与“骨法用笔”,认为画得生动而有气韵,笔力雄健,线条挺拔,便可谓有“风骨”。另外,对于“风骨”还存在其他一些不同的解释,总体上,“风骨”指的是一种鲜明、生动、凝练、雄健有力的艺术风格。

什么是意境?

传统诗学的基本概念与术语。“意”指诗人的主观意志,“境”则指自然景物,“意境”指抒情性诗作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、虚实相生、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。“意境”作为诗论术语,最早出现于唐代王昌龄所写的诗论《诗格》中。王昌龄在文中提出“诗有三境”,分别为物境、情境、意境。这里的意境事实上偏重于“意”,意思是“意”的境界,而非强调“意”“境”之间的关系。中唐以后,“意境”则开始强调“意”“境”之间的契合关系。如权德舆所说的“意与境合”,司空图提出的“思与境偕”均指的是诗人的主观之“意”与自然之“境”之间的某种契合。经南宋的姜夔,明清之际的朱存爵、叶夔、王夫之等人的进一步发挥,到近代学者王国维,对“意境”提出了更为系统的说法。其在《人间词话》中更提出“境界”一说,将“意”与“境”一元化为一种“情景合一”的艺术“境界”。其认为“一切景语皆情语”,将“意境”表述为情景浑然一体的一种美学意蕴。王国维在《宋元戏曲史》中言:“文章之妙,亦一言以蔽之,曰:有意境而已。”对于何为意境,其进一步解释:“写情则沁人心脾,写景则在人耳目,述事则如其口出。”

您可能感兴趣

首页
发布
会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