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评析】 这三首小令均是写于作者在陕西赈灾之时。天历二年,关中大旱,饥民相食,张养浩在退隐八年之后毅然出山,任陕西行台中丞,主持救灾事务。他亲自祷雨于岳祠,又发放货币,打击奸商,命其开仓放粮,甚至拿出私人钱财赈济灾民。终积劳成疾,病死于任上,百姓呼之为父母。
第一首,记述作者亲登华山祈雨之事。起首两句说他亲登华岳、自舍资财,视民如子。官爱民,民自然也爱官,“满城都道好官人”。面对着百姓素朴而又真诚的夸赞,他没有自矜自喜,反而深感自己做得不够好。因为颜御史不祈雨雨至,自己煞费苦心,雨来即止,仍没能解决问题。真是惭愧。
第二首,写他亲自深入民间体察民情民困,安抚难民,时光却在不知不觉中流逝。“路逢”“道遇”“亲问”“细语”几个简单的动作,显现出作者爱民之深切。“还自哂,只落的白发满头新”,表明他虽鞠躬尽瘁,白发苍苍,却始终为自己没有大的作为、不能从根本解民之困厄而遗憾。
第三首,写救灾的艰难和作者的政治抱负。前两句是说他一方面全力救济善良的民众,一方面严惩趁火打劫、鱼肉百姓的豪强奸商。能令“廛市凶顽”生出“破胆心”,体现了作者的魄力和才能。而最后的一句感叹“未戮乱朝臣”,显出自嘲的意味。俗话说,灾生难,生变,越是这个时候,变乱动荡越是容易发生。而作者借救灾安民,自谦地说这是他分内之事,本来没有什么了不起,只是没给朝廷添乱而已,又何功可居?
诗中可见张养浩不仅有范仲淹的忧乐襟怀,还像诸葛亮一样鞠躬尽瘁,是一个真正以民为天、为君分忧的忠直之臣。
[中吕]山坡羊
骊山怀古
骊山四顾,阿房一炬,当时奢侈今何处?只见草萧疏,水萦纡,至今遗恨迷烟树。列国周齐秦汉楚。赢,都变做了土;输,都变做了土!
“骊山”句:骊山,在今陕西省临潼县东南,是秦国营建宫殿的重要地点。阿房,阿房宫,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南阿房村。阿房宫从骊山开始,向西直达咸阳,规模宏大,富丽奢侈之极,据《史记?秦始皇本纪》:“前殿阿房,东西五十步,南北五十丈,上可以坐万人,下可以建五丈旗。”公元前206年,项羽攻入秦都咸阳,将咸阳内的所有宫殿以及阿房宫全都付之一炬,“烧秦宫室,火三月不灭”。
【评析】 此曲是张养浩前往陕西救灾途中所作,他用[中吕?山坡羊]为曲调,共写了九首怀古组曲,这是其中的一首。陕西救灾既是他人生的一次转折,也让他的曲风从以前的山水隐逸转向思索历史,关注现实民生。作者通过阿房宫的颓废折射兴亡无凭、盛衰无定的苍凉的历史感慨。
“骊山四顾,阿房一炬”,开篇视野宏阔,写作者立于见证着历史盛衰的骊山之上,环顾四野,首先涌入心际的是代表着秦之兴盛与衰亡的阿房宫。“六王毕,四海一,蜀山兀,阿房出”,阿房宫是中国首次统一的标志性建筑,是秦始皇的“四大工程之一”,它记载着秦王朝一统天下的豪迈与辉煌,其结果呢?“楚人一炬,可怜焦土。”当时的奢侈与繁华如今又在哪里呢?他知道都变成了一堆黄土,巨大的历史反差让他忍不住发出诘问。接着他带着不甘的心情想搜寻到哪怕一星半点历史的遗迹,而展现在他眼前的,只有萧疏荒败的蔓草和无语流淌的河水,历史的遗恨此刻也如远处烟霭迷蒙的树林一样,无法分辨得清。
“列国周齐秦汉楚”作者不仅仅只看到秦的兴衰,历史的悲剧一遍遍地上演,秦之前的列国、周、齐,秦之后的汉、楚……乃至他所处的元代,甚至是无穷远的未来,不都是闹哄哄,你方唱罢我登场吗?而纷争的世事,在作者眼中,在历史的长河中,不过是:“赢,都变做了土;输,都变做了土!”赢家也好,输家也罢,总逃脱不了“可怜焦土”的厄运。这一声感慨,犹如洪钟轰鸣,震人心魄。它既是作者对历史的深刻感悟,也反映了作者深刻的悲哀和迷茫。
[中吕]山坡羊
潼关怀古
峰峦如聚,波涛如怒,山河表里潼关路。望西都,意踟蹰,伤心秦汉经行处,宫阙万间都做了土。兴,百姓苦;亡,百姓苦!
“山河”句:这一句言潼关外有黄河,内有华山,诚可谓虎踞龙盘,险要无比。“山河表里”,语出《左传?僖公二十八年》:“表里山河,必无害也。”据《左传》记载,公元前632年,晋、楚因曹、卫附庸国的缘故,关系恶化,彼此剑拔弩张。大臣子犯劝晋文公与楚军决战,说晋国“表里山河”,藉着山河的屏障,战败了也可以固守本土。结果文公果真发动了“城濮之战”,一举击溃了楚军。
西都:指长安(今西安),赫赫有名的汉唐帝国均建都于此,秦都咸阳也在附近。如果将眼光放得更远,那么在以长安为中心的整个关中地区,还有西周、前赵、前秦、后秦、西魏、北周、隋等多个王朝的都城,都可以称为“西都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