已:止,停止。
谁昔:畴昔,往昔。谁,语助词。以上四句是说那个人为人不善,国人皆知他不肯悔改,很久以前就这样了。
梅:即楠木。《楚辞·天问》王逸注引《诗》作“棘”。王逸习《鲁诗》。马瑞辰《毛诗传笺通释》说:“前章言棘,后章言梅,二本美恶大小不相类,非《诗》取兴之恉。”以为作“梅”乃讹字。然而第一章以棘喻不良,第二章以鸮喻不良,句法有变化。马氏一律求其齐整,反失本意。实不必改字。
鸮(xiāo):猫头鹰。萃(cuì):草丛生貌。引申为聚集、栖息。止:语助词。
讯:责问,警告。一说“讯”为“谇(suì)”的讹字。之:“止”的讹字。马瑞辰说:“《列女传》引《诗》‘歌以讯止’,与《广韵》引《诗》作‘止’正同。《诗》以二止字相应,为语辞,犹上章以二之字相应也。今作‘讯之’者,以形近而讹。”
予不顾:即“不顾予”。一说“予”应与一章同,作“而”(隶字“而”残损似“予”),可参。
颠倒:跌倒。以上两句,朱熹说:“讯之而不予顾,至于颠倒,然后思予,则岂有所及哉。”
【品评】 这是一首陈国国人谴责其统治者的诗。西周、春秋时期所谓的“国”,是指周王或诸侯王率领宗族聚居的带有围墙的城邑。“国”中居民的核心,便是所谓“国人”,其中包括士、工、商、农民、舆人、部分被融合的殷人贵族等,而中低级贵族“士”又是“国人”的核心。“国人”具有议政的权力,甚至可以决定执政者的命运,是周代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的阶层。故此诗应与陈国政治生活有关。
此诗谴责“不良”者,率直、辛辣。诗以荆棘、鸱鸮兴起,“墓门有棘”,必须“斧以斯之”,言下之意国有“不良”,也必须除之;“墓门有梅,有鸮萃止”,比况“不良”者在国,如鸱鸮,会给人带来不幸,也会给国家带来不幸。虽是兴词,也足见对“不良”者的痛恨,欲其死而快之。“不良”者之行径,国人都知道,而他却不知悔改;作歌来责问他,他也不理睬。其厚颜无耻可以想见。诗中又指出“不良”者很久以前就如此,不听责问,必定没有好下场。这更增加了谴责的力度。诗中说被谴责者的不良“国人知之”,显示出诗人之谴责,非为一己之私怨。从中我们也可以体认到诗人的忧国忧民之心。
此诗的表达看起来平实,实际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。诗每章前两句是兴辞,也含有比的意思,两章四、五句皆用了顶针,一方面使得语意连贯,表现出诗人愤激之情不可遏制的意味,另一方面又在意思上递进。一章最后一句回顾过去,二章最后一句预言以后,更是扩充了诗歌的意义空间。
此诗与《鄘风·墙有茨》皆为谴责诗。此诗以荆棘起兴,《墙有茨》以蒺藜起兴,所起兴之植物皆为有刺者。两诗作者的情绪也都比较激越。但《墙有茨》表达较克制,欲言又止;而此诗表达更是酣畅淋漓,如竹筒倒豆子。由此正可窥见两诗作者性格的差异。
月出
月出皎兮。佼人僚兮。舒窈纠兮。劳心悄兮。
月出晧兮。佼人懰兮。舒忧受兮。劳心慅兮。
月出照兮。佼人燎兮。(10)舒夭绍兮。(11)劳心惨兮。(12)